科学研究

我院硕士研究生王筱彤在Geoderma发表高水平论文

来源: 日期:2019-08-20 21:12 【字体:

近日,湿地生态与环境课题组2016级硕士研究生王筱彤在滨海湿地土壤无机碳循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In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Its Mechanism of Coastal Saline-alkali Wetlands in Jiaozhou Bay, China”为题发表在SCI一区top期刊Geoderma上,该期刊影响因子为3.740。我校为第一作者单位,王筱彤硕士为第一作者,我校郗敏教授和孔范龙副教授为通讯联系人。该研究得到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随着大气CO2浓度的不断增加,全球变化和碳循环领域中的“碳失汇”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盐碱土对CO2的无机吸收过程是解决“碳失汇”问题的重要线索,但是目前关于盐碱土无机碳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荒漠区及干旱区盐碱土,在滨海湿地盐碱土开展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而且现有研究对于盐碱土无机碳汇的机理一直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在该工作中,王筱彤硕士和其他作者以胶州湾大沽河与洋河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在平行于海岸带方向的光滩和垂直于海岸带方向的河漫滩分层采集滨海盐碱土样品,通过测定不同样地土壤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相关离子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分析滨海盐碱土DIC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室内模拟淋溶实验和碳同位素示踪实验,分析滨海盐碱土的淋溶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滨海盐碱土对大气CO2无机吸收过程的机理,并对吸收产生的土壤DIC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大气CO2的淋溶/吸收是滨海湿地盐碱土无机碳固存的主要机理:CO2主要通过淋溶吸收过程被盐碱土吸收,并以DIC的形式随地下水进入深层土壤或最终进入海洋,在滨海湿地丰富的降水及潮汐资源的作用下,盐碱土吸收CO2后改变的土壤盐碱度可以在规律的淋溶作用下立即恢复,使得滨海盐碱土的CO2吸收过程能持续进行,最终形成不可忽视的无机碳汇。这项工作将进一步完善滨海湿地盐碱土无机碳过程的研究,并为解答“碳失汇”问题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