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我院硕士研究生王振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发表高水平论文

来源: 日期:2021-04-21 16:47 【字体:

近日,湿地生态与环境课题组2018级硕士研究生王振在低浓度镉对河蚬主要生活史特征影响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以“Responses of Asian Clams (Corbicula fluminea) to low concentration cadmium stress: whether the depuration phase restores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为题的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Pollution(SCI一区,Top期刊,IF=6.792)。青岛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王振硕士为第一作者,于政达老师为通讯联系人。此研究得到了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科技支持计划(DC2000000961)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19BD065)的资助。

镉是一种极具生物毒性和长生物半衰期10-35年)的重金属,对直接接触水体污染物的大型底栖动物造成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然而,低浓度镉对双壳类生活史特征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河蚬(Corbicula fluminea)连续暴露于0、0.05、0.10和0.20 mg/L的含镉水体中14天(暴露期)和无污染水中7天(净化期),并对其生理特征、组织病理学、抗氧化系统和镉生物富集等16个变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镉显著抑制河蚬的所有生理特征,并经短期净化后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2)镉会对河蚬的鳃和斧足造成明显的组织损伤,并且镉浓度越高,组织损伤越严重;(3)镉会诱导机体产生过量的活性氧,进而影响河蚬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升高。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河蚬逐渐适应有镉环境,作为第二阶段的抗氧化酶--GR和GST活性恢复至正常水平,在净化阶段,只有GST活性稍微高于对照组。(4)在各处理组中,镉的最大生物累积量依次为:0.20 mg/L > 0.05 mg/L > 0.10 mg/L,这种逆浓度累积可能是由于0.05 mg/L组河蚬的过滤能力高于0.10 mg/L组。该研究为低浓度镉对大型底栖动物的潜在影响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1.11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