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湿地生态与环境课题组2016级硕士研究生于雪在河口区溶解性有机质源解析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Identification of source apportionment and its spatial variability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Dagu River-Jiaozhou Bay estuary based on the isotope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alysis”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上,该期刊影响因子为3.983。我校为第一作者单位,于雪硕士为第一作者,我校郗敏教授为通讯联系人。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河口区DOM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受其来源的影响,不同来源的DOM具有不同的含量、组分、结构特性以及分子量等级等,并且源输入影响着DOM的生物可降解性及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对微生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有机碳在食物网中的传递,最终影响其在河口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随着河口区农业活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河口区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水流路径等因素会导致陆源对河口区输入DOM的贡献程度不同,故河口区的陆源DOM也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识别河口区DOM海、陆源以及进一步区分在人为活动干扰下的陆源是河口区碳循环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在该工作中,于雪硕士及其他作者在大沽河河口区首次开展DOM外源定量识别工作。通过对大沽河河口区周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及沉积物中δ13C、C/N和三维荧光组分的测定,分别建立同位素和三维荧光两种模型来对比分析大沽河河口区DOM主要外源贡献率;在此基础上,揭示大沽河河口区DOM从陆到海外源贡献率空间变化特征。本研究旨在了解DOM在大沽河河口区沉积物中的分布、组成及来源情况等,为进一步揭示有机碳在河口区的环境行为提供基础资料,为该区域河口区的管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