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本专业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污染防治、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具备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在政府部门、环保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学校等从事科研、规划、管理、工程设计及施工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要求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做到:
1. 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发展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素质良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扎实的环境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环境领域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进行环境科学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和管理的应用。能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院所、工业企业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或技术管理工作。
3.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报告、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语言能力;具有较强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了解本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培养能力
1. 专业基本情况
青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始建于1986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建设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环境材料等四个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方向。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级研究课题和多项横向合作研究课题。人才培养方面,先后为国家输送了大量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等专业人才,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在校生规模
2020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459人(2017级112人,2018级118人,2019级117人,2020级119人)。
3. 课程体系
(1)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主干学科有土木工程、化工与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等;核心课程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化工原理、水土资源与环境概论、工程制图及环境工程设计。实践性教学安排在夏季小学期,参加化学实验学习、研究或社会实践工作。社会实践需拟定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中期报告和实践学习总结报告。鼓励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
表1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课程模块 |
学分 |
毕业要求 |
通识教育课 |
必修 |
36 |
毕业生需修满160+10学分 |
选修 |
10 |
学科基础课 |
必修 |
42.5 |
选修 |
16.5 |
专业课 |
必修 |
36 |
选修 |
7 |
特设课程 |
10 |
(2)培养要求
通过本专业的本科教学,使学生获得以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环境科学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与环境功能材料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的基本技能,并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具有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分析与解决环境问题的素质;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及撰写专业论文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4. 创新创业教育
学科将创新创业教育要求贯彻到教学各环节,包括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及考核评价等,确立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专业总学分中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学分,学生可通过修读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实验、项目研究等途径获得“创新创业”学分,未修满学分者不予毕业。
学科重视强化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结合学生专业学习进程,以教师基金项目、实验室项目、委托项目等形式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组织专业教师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建立涉及全部专业的创新创业项目库;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和科研导师,进行立项研究。
三、培养条件
1. 教学经费投入及教学设备
通过实施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青岛大学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学科办学条件得到较大加强和提升。目前,学科建有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系统分析实验室,水土污染控制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室,实验室面积1000m2、仪器设备总值1000万元(万元以上仪器设备60台)、专业图书资料1.8万册,通过与校内其他实验中心(室)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实验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学科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2020年环境类学科共投入教学经费投入47万元, 本科生均经费0.099万元。
2. 教师队伍建设
本专业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0人。2020年,学科1人入选山东省“青年泰山学者”,4人入选青岛大学特聘教授人才工程,2人入选青年卓越人才支持计划,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及一支以教授、博士带头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学术梯队,教学与学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2020年,本学科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3项,横向课题多项,科研经费总额达400余万元。
3. 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学科以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本科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因此,本专业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之路,形成了以校企结合为主的实习基地建设模式。
通过与专业相关的、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的社会企业联系,按照双方受益的原则,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和就业平台。
目前,我专业已与青岛优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青岛鲁润能源环境有限公司、青岛众瑞智能仪器有限公司、青岛海晏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实习基地运行稳定,开展实践教学效果良好。
随着学科不断发展,学科将在加大实习基地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将不断拓展实习基地功能,积极探索实习基地新的合作模式和合作范围,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校内外实习基地,努力形成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习基地、订单式培养、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办学等多种实习基地建设模式。
4. 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猛,并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专业教学中,也充分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利于教学情景的创设。同时,加大教学信息的容量,扩大教学的空间,延长教学的时间,很好地解决学生参与教学的活动量和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培养机制,促进教育向有特色、多样化发展。
创新培养机制,主动与专业领域内科研机构协同培养,有效借助科研机构的科研平台优势,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科研院所则在科研平台、项目和科研实力方面与高校相比较更胜一筹。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与科研机构联合,有效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等途径,实现创新要素汇聚。当前,教育与科技联合,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注重与行业部门、企业联合培养,有效对接社会和行业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专业实践是重要的培养环节,而高校自身的教师优势多在理论研究,实践能力则相对薄弱。如何吸纳和使用社会各类资源,与专业领域所属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合作显得尤其重要。本专业结合自身实际,构建了校企联合培养的机制,学校与多家环保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从合作企业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本科生校外兼职导师,有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注重高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提高学生国际化水平。开放性和国际化是教育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高校应为学生创造国际化的培养氛围,开拓国际视野。因此,本专业与国外高校建立交流机制,是高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专业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一些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机制,通过双方邀请国外高校专家讲授对国内外培养环境的经历和专业知识,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人才培养目标。
五、培养质量
1. 学生发展与就业
(1)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优良;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学生积极参加本科生科研工作,并取得了较好地科研成果;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并获奖。
(3)本专业建立了就业保障机制,指导学生就业。毕业生就业率在99%以上,就业单位包括污水处理厂、环境检测技术公司、环保咨询公司、环境保护局等对口专业的企事业单位。
(4)学生考研率较高,考研成绩名列前茅,多位同学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高等院校录取,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2. 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1)毕业生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和肯定。学生在就业单位普遍受到好评,认为学生能吃苦、踏实、专业知识比较牢固、人际沟通和交流情况好,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生职业素质高。对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调查统计表明:满意率88%,基本满意率12%,不满意率为0。
(2)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测评,学生及家长对教学满意率均为96%。
3. 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2017级省内外本科生一次录取率100%,报到率100%。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始终坚持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责任制度,明确任务分工,进一步完善领导主抓、全员参与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责任制。全面落实和深化“一把手”工程,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保证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
二是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目标管理。按照日常考评和年度集中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就业工作督促检查和考评力度。
三是建立全员就业工作机制。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利用专业课教师的社会关系,想方设法为毕业生找信息、送信息、寻找就业岗位,真正形成“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和“人人关心毕业生就业、人人支持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局面。
根据就业创业新形势,不断宣传落实创新创业政策,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创业和参与创业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积极营造关心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浓厚氛围。采取措施,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加大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投入,多渠道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本专业将瞄准国际环境科学的发展前沿和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进一步凝练和发展原有四个学科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环境材料、海洋环境、地质环境、湿地生态、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等专业领域,以培养环境与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为重点,通过不断创新和励精图治,使本专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环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1. 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将在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大力推进“人才引进工程”和“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把壮大一流的师资队伍作为学科工作的重心。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提高和调整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学科、知识等结构。同时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的建设,让科研人才的培养和教学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使各门主干课程都有老、中、青结合的教学梯队,协同工作,共同提高,做好本学科教学骨干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真正形成一支以教授、博士带头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学术梯队。
2. 提高该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建立健全的科研奖励制度,凝练科研主攻方向,并根据学科科研主攻方向和自身优势,开展更多的专项研究。
3. 加强学术合作与交流。学科将积极为教师搭建国内外、校内外多层次学术平台,促进科研学术水平新突破。如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会议,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和企业的决策咨询研究;学科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学术讲座,通过讲座、报告等形式,向教师介绍最新学术动向和研究方法,促进教师思想的转变和理念的提升;选派有潜力的学术骨干出去进修,积极吸收外来的经验、智慧来弥补自身科研经验和科研实力的不足。
4. 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特色及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新的教学体系结构,制订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增加本学科学生国际、国内交流机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1. 高层次、高水平创新性人才不足
充分利用学校对于“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国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借助学校对于高层次人才的柔性引进方式,积极开展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积极开展与校外高水平人才联合申报重大科研教研项目,建立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合作攻关机制;聘请高层次人才兼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充分发挥高水平人才对于学科建设的影响力
2. 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不高,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教师数量不足
人才引进时优先考虑具有海外教育背景人才,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参加国际交流,进一步强化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参与国家合作科研的能力,加大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外深造和交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