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作为第一作者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杨东江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郭少军教授合作,在磷酸铁锂(LiFePO4)锂离子电池储能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uppressing Fe–Li Antisite Defects in LiFePO4/Carbon Hybrid Microtube to Enhance the Lithium Ion Storage”为题,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上发表,影响因子15.230。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据了解,磷酸铁锂以其具有成本低、环境相容性好、比容量高、稳定性好等优点,成为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然而,Fe-Li反位缺陷仍然是一个致命的问题,限制着锂离子在LiFePO4晶体中的扩散速率,从而降低了LiFePO4的倍率性能。传统制备方法通过提高合成温度或者增加热处理时间来降低Fe-Li反位缺陷,但这会导致颗粒增大,降低锂离子扩散速率。杨东江教授的研究团队利用从海藻中提取的海藻酸钠高分子为模板,制备了具有超低Fe-Li反位缺陷的LiFePO4/C复合微米管,找到了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降低了Fe-Li反位缺陷,极大提高了磷酸铁锂倍率性能和稳定性。该研究为高性能锂离子正极材料的设计合成找到了绿色环保的路径,并有望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等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