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江沛玉同学在山东地区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研究领域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 “High-resolution emission inventory of gaseous and particulate pollutants in Shandong Province, eastern China” 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 1区,Top期刊,IF=6.395):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0.120806。该论文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卓越人才、李玲玉副教授指导四名本科同学完成,青岛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江沛玉同学为第一作者,李玲玉副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1705098)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No. G201811065023)的资助。
随着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酸雨、光化学烟雾和灰霾等复杂的区域性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能源和产业结构导致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同时山东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对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也有很大的贡献。因此,研究中构建了山东省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分类系统,包含七类五级共399个排放源;采用COPERT v5模型模拟估算机动车排放因子,基于本土排放因子和县级高分辨率活动水平数据,建立了山东省6种气态和颗粒态污染物(PM2.5、PM10、VOCs、NOx、SO2、CO)的县级排放清单和4km×4km网格化空间分布,系统研究了山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识别了各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和高排放强度区域。本研究成果为山东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为制定有效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图1. Graphical abstract
近年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重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院师生比高的优势,重点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推进实施,鼓励学生承担参与各类创新课题和科研项目,确保创新创业项目覆盖每一名学生。学院进一步规范本科生创新实验项目培养环节,按期进行项目开题、中期测评和结题答辩,组织专家对项目各环节进行检查和指导,有效提升了本科生专业兴趣和科研能力,逐步推进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同时,为推进本科生学习的自主化、高效化、研究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学院开展了“环优无境”系列讲座和高端学术报告、举办学术交流年会、设立“鼎商杯”校友奖学金,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显著效果。
图2. 江沛玉同学参加学院组织的项目中期汇报
此论文正是依托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山东地区大气O3和SOA污染特征研究”开展的,在为期一年的项目研究中,在创新项目研究的不同阶段,同学们遇到过各种困难、不解和迷茫,包括搜集数据困难、实验数据信息量大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等。但同学们克服了诸多困难、坚持项目各环节正常进行,随着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同学们对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把握更加深入、理解也更加全面。更重要的是,项目组成员可以主动开展实验交流和汇报,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工作汇报和小组讨论,不仅能及时解决同学们困难和疑惑、了解各成员的工作进展,而且能尽快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开展、按期结题。
图3. 李玲玉老师听取学生工作汇报并进行指导
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中,指导教师李玲玉副教授无疑是优秀的“领航人”。李老师对待科研认真、严谨,具有一流的科研素养,并且热心人才培养,克服困难带领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使学生在科学研究中拓展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为本科生的考研、出国深造、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4. 项目组成员(江沛玉)正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排放数据的模拟
该论文由创新项目组组长江沛玉同学撰写,其它小组成员协助完成,江沛玉同学在创新项目实施和论文撰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组长,她积极统筹各项工作、把握整体进度,同时她拥有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能力,在论文撰写阶段积极与老师交流,并认真进行论文的修改返稿、回复审稿人意见等工作。作为一名本科生,面临本科课程学习及考研压力,她能够合理安排时间、统筹协调各项工作,高效的学习效率和扎实的专业素养使她能够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江沛玉同学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感谢指导教师李玲玉老师和项目组的小伙伴陈晓玲、李秋榆和莫海华,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是我的最大感悟。”
图5. 论文出版页面